拍摄角度指摄像机和被摄对象之间形成的水平方向关系和垂直高度关系。拍摄角度决定画面构图,角度变构图变,角度新构图新。拍摄角度直接影响人物造型效果。影响画面的光线效果和感情色彩。拍摄角度不仅是有力的造型元素,还是摄像造型的表情元素。 正如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所说,“方位和角度足以改变影片中画面的性质; 振奋人心或富于魅力,或冷漠无情或充满幻想与浪漫主义色彩。角度和方位的处理对导演、摄影师的意义,犹如风格对于小说家,因为这正是创造性的艺术家最直接地反映他的个性的地方”。 以被摄主体为中心,从水平角度,可以形成正面、侧面、斜侧面和背面四种拍摄角度;从垂直角度来看,可以形成平拍、仰拍和俯拍三种拍摄角度。 |
一、水平角度 1.正面角度 摄像机镜头位于被摄主体正前方,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视线是一致的,观众看到的是被摄主体的一个正面平面形象。 正面角度拍摄优点: ①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的正面特征和横向线条。 ②在拍摄人物时,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 ③有利于被摄主体与观众的交流,使观众容易产生参与感与亲切感。 ④在平摄时,容易显示出庄重稳定,严肃静穆的气氛。 正面角度拍摄缺点: ①空间透视感比较差,场景缺乏立体感和透视感。 ②被摄对象主次不易区分,画面构图容易显得呆板。 ③前面的被摄主体容易挡住后面的物体,容易封锁观众观看纵深的视线。 2.侧面角度 摄像机镜头位于被摄主体正侧方,摄像机镜头轴线与被摄主体朝向轴线垂直,也就是在与被摄主体成90度的位置上进行拍摄。观众看到的是被摄主体的一个侧面平面形象。 通常用来表现人或物体某种动势;展现运动的特点;在拍摄人物中景或多人物画面中,适合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 侧面角度拍摄优点: ①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运动姿态以及轮廓线条,表现被摄主体强烈的动感和运动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增加画面的视觉张力,暗示画外空间的存在。 ②在表现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时,适合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冲突和对抗。 侧面角度拍摄缺点: ①空间透视感较弱。 ②观众与被摄主体缺乏交流感。 3.斜侧面角度 摄像机镜头位于被摄主体的侧面,摄像机镜头轴线与被摄主体成一定夹角,在介于正面和侧面之间的角度进行拍摄。观众看到的是被摄主体的左前方、左后方、右前方、右后方的形象。拍摄两人交谈时,既有利于安排主体与陪体,又有利于调度和取景,这是摄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拍摄方向。 斜侧面角度优点: ①能使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变为斜线,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 ② 能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③有利于安排主体和陪体,突出主次关系。 4.背面角度 摄像机镜头位于被摄主体后方,观众与被摄对象的视线是同一方向的,观众看到的是被摄主体的一个背面的形象。背面拍摄突出了被摄主体后方的陪体和环境,观众看不到主体人物的面部表情。 背面角度优点: ①被摄主体的面部表情观众看不到,画面具有不确定性,能激发观众积极联想和思考。 ②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被摄对象的视向一致使观众产生可与被摄对象有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给观众以强烈的参与感,具有一定的现场纪实效果 ③ 背面拍摄使背景中的事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对象,将主体和背景融为一体。 |
二、垂直角度 背面角度 垂直角度拍摄通常有以下三种不同情况。 ①平拍: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视线高度持平。 ②仰拍:镜头低于被摄主体视线、向上拍摄平拍 ③俯拍:镜头高于被摄主体视线、向下拍摄。 1.平拍 仰拍 平拍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符合人们日常观察事物的视觉感受,画面具有平视、平稳的效果。 ②画面结构稳定,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感。 ③拍摄人物时给人以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的感受。 ④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前后景物容易重叠,空间层次感不强。 ⑤ 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可使画面出现夸张的效果(如拥挤、堵塞、人头攒动、川流不息等)。 2.俯拍 俯拍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 可以同时表现事物的正面、侧面、顶面,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强。 ②常用于展示场景内景物的层次、规模,如实交代环境位置、数量分布、距离远近等。 ③拍摄人物时,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常用来渲染情绪、表现阴郁的气氛。 ④观众有低头俯视的心理优势,因此被摄主体显得渺小、压抑,往往带有贬低、蔑视的意味。 3.仰拍 仰拍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拍摄前景升高,后景景物被前景遮挡或者效果被排除到画面之外,具有净化背景、突出主体的效果作用。 ②拍摄垂直线条向上汇聚,能使景物产生高大、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③拍摄人物时,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征,又能校正人物面部缺陷 ④观众有抬头仰视的心理特征,因此被摄主体显得高大、权威,有赞颂、敬仰含义。 ⑤表现跳跃、腾空等动作时,能夸张跳跃高高度度和腾空动作,增强画面视觉冲击力。 ⑥拍摄能产生明显的透视现象,尤其使用广角镜头时画面会表现出强烈的透视效果。 |